这个周末对于中国电影人显得无比热闹。
周五上映的《巨齿鲨2》在吴京的加盟下“出道即巅峰”,票房首日超过1亿。豆瓣开分6.1,勉强及格,按理说这算是一个及格的爆米花电影,怎么说也能顶几天,但可惜的是它遇见了一匹黑马——《孤注一掷》。
【资料图】
《孤注一掷》在这两周有多火呢?我相信刷的人印象会很深刻。”缅北电信诈骗“这个话题在这两年的华语舆论场热度本就居高不下,更为巧合的是就在这个夏天,“都市频道记者卧底缅北零赎金救回6名人质”的新闻事件在国内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所以这部电影自带话题热度。除此之外,电影的宣发手段也高明,幕后资本也舍得砸流量做话题营销。
这些“优势”结合在一起,成为它预售火爆的主要原因。
但是,预售再怎么火爆,也不至于点映(请注意这个词语)首日的单日票房1.7亿(周日据预测将超过2亿)。
《孤注一掷》点映期间黄金场次
而《孤注一掷》之所以这么“牛气哄哄”,其根本就在于点映场次堪比正式上映的电影,在黄金时段甚至就是“正式上映”的待遇。
但问题在于,它享受了正式上映的“待遇”——排片曝光度优先,但并没有履行正式上映的“义务”——豆瓣开分。
所以无论这部电影本身的成色如何,它的这个“上映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部以“反诈”为主题的电影却正在以“欺诈消费者”的方式上映着。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点映不能以公开上映的规模进行?一部电影好看,院线为什么不能自由安排是否上映?为什么大规模上映的电影需要豆瓣开分?
这其实牵扯到电影市场的利益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制作发行方院线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平衡。
一部电影票房越高,制作发行方和院线就越赚钱,消费者整体投入就越多。消费者在这个链条中的利益只遵循一个原则——花钱要值。
那么怎样才算花钱值呢?电影好看。但是千人千面,众口难调,怎么评判一部电影是否值回票价呢?这就是电影评价制度出现的原因,而对于中国电影消费者来说,豆瓣就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电影评价平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部电影究竟值不值得看,很多时候在豆瓣上看看评分看看评论就能知道个大概。
而为什么会要求电影公开上映后才开分呢?因为公开上映跟点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观影人的规模,点映是少数人的“尝鲜”,公开上映则是面向所有人。这也就意味着点映和公开上映在商业上的意义完全不同,点映基本没有商业价值,公开上映则是近乎全部的商业价值。
而豆瓣开分,则深刻影响着一部电影的票房。
《孤注一掷》用“公开上映”的方式进行“点映”,制作发行方和院线方就能够避开对电影的“公开评价”,让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盲目跟风消费,以此获得巨大的利益。
可以这么说,《孤注一掷》的这个操作实质上已经破坏了电影市场的利益平衡,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伤害。
这就是这件事讽刺的地方,它是一部“反诈”题材的电影,却在行“诈骗”之实,而且“被诈骗”的消费者们依然前赴后继奔向电影院,甚至为它在各个网络平台辩护。
当然了,电影本身或许确实很优秀,也值得一个高票房,但这样的操作注定会被钉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耻辱柱上。这就好比一个家境优越的好学生,他高考本来也能考上清北,但他最终却通过关系进入了清北,方式不对,性质也就截然不同。
基于以上这一条理由,我将不会向这部电影贡献一分钱——当然资本肯定也不缺我这个钱,毕竟愿意花钱无所谓有没有被骗的人如过江之鲫。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提另一部待遇截然不同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
怎么说呢,大部分影片还是遵循点映原则的,哪怕是大鹏的《热烈》和陈思诚的《消失的她》,在这方面说《封神》被冷遇是有点牵强的,只能说没有《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排面大。说它待遇不好,主要在于院线对它的态度上。
可以肯定的是,《封神》是这个夏天唯一以口碑起死回生的院线电影。
这部电影的上映很艰难,投资额度大拍摄时间长且不说,消费者对这类大制作电影的信任度才是真正的难题——在这部《封神》之前,拜香港影视圈大佬向某所赐,国人对这个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说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没啥资本大佬,不像其他几部电影出品方十几家,好几个还是发行院线大佬,《封神》实质上就三个出品方,北京文化是个自身问题就很多的上市企业,对于宣发上映基本没啥帮助,猫眼倒是有些作用,但是猫眼有很多更赚钱的项目,所以能投入的资源并不多,再然后就是导演乌尔善的公司长生天,基本上宣发这块就是导演拖着一群人策划组织执行。
电影制作花了几个亿,宣发上就很难说了,这就导致在电影上映前,大家几乎都觉得这是个铁定要凉的烂片,以至于宣发会拿妲己和质子团的胸肌做噱头来宣传电影。
直到公开上映后,豆瓣评分证明了这部电影的质量,很多人也因此重新调整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并在走出电影院后发生支持这部中国神话史诗电影。
但是吊诡的是,哪怕这部电影广受好评,观影数据明显优于同期电影,它的排片场次和首位度还是没有明显的提升,提升的只有上座率和场均观影人次。
为什么呢?
因为资本不在乎。
有人说《封神》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女性市场的忽略,《消失的她》就是明证。
但我觉得这只是内因的一部分,影响它票房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利益相关方太少了。
或者换句话讲,资本能赚的钱太少了。
所以哪怕它是一部对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电影神话类型市场而言非常重要的电影,是一部有可能创造票房神话的电影,一部有可能为中国电影在神话类型上树立门槛的电影,或者是一部能为中国电影文化输出作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也没用。
它无法给院线和电影业界的资本大佬们带来丰厚的回报,那么它就得不到“厚待”。
很显然,这是一个迥异于消费者认知的“商业规则”,但放在电影行业的商业江湖,或许也很理所当然。
《封神》还能再次逆跌吗?
我不知道,我希望它能。但我也知道,但凡资本有一个还不错的选择——比如《孤注一掷》这种,或者说哪怕《巨齿鲨2》《超能一家人》这种,在资本眼里可能都比《封神》要可爱的多。
鉴于影视圈资本的这种“任性程度”,我猜测《封神》第二部大概率也要“拥抱资本”——打不过就加入它,当然对于一部我所认可的好电影而言,我并不反感这种“各取所需”。
问题在于,资本的任性,会让《封神》这类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小成本粗制滥造的电影作品,优秀的电影会越来越趋近于大海捞针,而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也将受制于此。
这对消费者而言是最糟糕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资本能够这么任性。
说句不好听的,首先怪我们自己。我们太惯着这些院线,在放映制度的监督上毫无作用,怕难圈钱就不开启点映直接大量排片公开放映,例如《超能一家人》和《巨齿鲨2》;想多圈钱就“公开放映式点映”,让所有人摸黑下场,人们还不知道电影质量究竟咋样就已经贡献了票房,例如《孤注一掷》。
(说句题外话,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电影内容来定,前者铁定是烂片,后者多半是7分上下话题热度高涨的中庸之作。)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抗力,就是资本调动资源的能力,尤其是调动宣传资源的能力。
当下的我们被平台影响至深,很多人的观念太容易被平台所左右,而我们关注的东西在网络上会形成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取的是人的共性,而资本可以根据这些共性来制定宣传策略,来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爱憎喜恶。
《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这两部电影,对于观众情绪的调动最为明显,从取材宣传和剧情设计上尤其明显,但我私以为这是一种很卑鄙的行为——它不解决问题,甚至无法客观地反映问题,它只是通过它们来激起我们的情绪进而获利。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早就被资本套路的死死的,它们的票房依然会节节攀升。
最后仅以个人立场声明,我会以不买票观看的方式抵制每一部不遵循影视上映规则破坏电影市场公平性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电影。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